【译】「长篇笔记」(long-form) 会比「大纲笔记」(outliner) 更好吗?

写在前面

我们很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笔记工具至少分为两个派别:

  • Tana,LogSeq,幕布 之类的大纲工具
  • Notion,Obsidian,Google Docs,Word 等传统长文本编辑模式

其实,除此以外,像 Heptabase, Obsidian Canvas 之类结合画板的「可视化」方式,也逐渐在成为一种新的流派。

这次,火箭君翻译的文章来自 Tools for Thought 社区, 他们结合了社区内不同用户的观点整理了出一些观点,供大家思考。 我个人觉得,成为文末最后提出的「混合思考者」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原文作者:TfTHacker (Tools for Thought 社区),原文出处:https://medium.com/obsidian-observer/are-long-form-note-taking-tools-better-than-outliners-65714834d89c

火箭君翻译,并做了编辑节选,以下正文:


让我们就术语达成一致


首先,让我们确保我们使用的是相同的术语。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提到大纲和长篇笔记。

Outliners 大纲

Outliner 是一种笔记工具,它使用层次结构将思想组织成逻辑分组。正如您在下一张图片中注意到的那样,这种层次结构是通过缩进思想并将它们在不同级别组合在一起来表示的。


我们会注意到第 1 级,或没有缩进的文本,是一个主要想法。在第 1 层的思想下是另一个缩进的思想,位于第二层。这意味着 2 级思想与其父母或 1 级思想相关。
这些级别使用项目符号和缩进在视觉上吸引我们的眼球,并使用垂直线来显示级别。


这创造了一种视觉的「思想结构」,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 20 条形成知识的规则。每条规则下都有思想,提供对其父思想的更多描述。


对于许多做笔记的人来说,这种对想法进行分组的方式,可以轻松地组织想法并将各种联系「可视化」。

流行的大纲笔记工具包括 Tana、Logseq、Remnote、Workflowy 和 Roam Research。

Long-form 长篇笔记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用层次结构来思考问题(火箭君注:对,我就遇到很多)。实际上,很多的笔记记录者就是喜欢以「长格式」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张图片和之前的图片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只是排版不同。长格式通常没有任何缩进,但它可以使用缩进的项目符号来制作列表。 H1、H2、H3 等标题用于思想的逻辑分组。

长篇写作是您可以使用 Microsoft Word 或 Google Docs 做的笔记类型。这些工具允许思想自由流动,思想通常被分成段落并使用标题分组为部分。

许多人发现这种形式的笔记更自然,特别是如果他们多年来一直使用这类文本编辑器工具。
流行的长篇笔记工具包括 Obsidian、Craft、Capacities、Bear 和 Evernote。

不同的意见

无论是大纲还是长篇笔记都不是更好的选择。每种方法基本上完成相同的工作,获得相似的结果,但采用不同的路径会达到 不同的预期的结果


这取决于「思维方式」。有些人喜欢深层结构,而另一些人则喜欢流动的效果。两者都不是更有效。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大纲笔记的爱好者,会倾向于:

  • 可视化文本结构
  • 列清单
  • 分组分类相关的东西
  • 笔记主要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他们“写”给他人消费品
  • 想法是「原子性」的,因为大纲中的块(或节点)本质上是以一个个「颗粒」
  • 会将笔记视为「数据库」,因为大纲通常就是图形化的数据库


一个长篇笔记记录者,会倾向于:

  • 不间断的思绪
  • 不想停下来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继续前进
  • 很容易在脑海中将你所写内容的输出想象成要打印在纸上或在线发布的东西
  • 更喜欢传统的格式隐喻,例如标题和部分
  • 不喜欢在输入过程中放慢速度(用于处理缩进和取消缩进)

做笔记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我们的想法「表达」到记录媒体上。但由于我个人是一个 outliner,我很难在大脑中创建思想的「心理图景」,而提纲可以帮助我在视觉上分解它。
我认为,许多长笔记作者和我不一样,他们想要什么,以及要表达什么,会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图景」。

当然,这些不是科学结论,只是多年来与 100 名记笔记作者合作后的观察结果。

为了展示想法的多样性,请注意我们社区的一些笔记记录者评论的内容:

长篇内容更适合自由写作。我已经停止使用「大纲式笔记」,因为它们必须按 Tab 键和 Shift-Tab 键来改变项目符号结构,用户的「操作阻力」太大了。”

— Omarali Koy

好的文本具有清晰的结构——我发现在为大纲构建的工具中构建结构更容易。我期望最终文本越长,我就越能从使用大纲中获益。
但是大纲——这个过程——既可以在专用于大纲的工具中完成,也可以在普通的文本编辑器中完成。大纲编辑器和长格式编辑器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如何直观地表示层次结构,正如 Markdown 中的缩进或标题级别。”

Anders Thoresson

作为一个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人,出于某种原因,我发现大纲更有利于书写和消化我的笔记。我觉得我的工作记忆很短,我不能一次保存很多信息。
因此,拥有离散的信息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一次专注于一小部分信息,然后深入了解我想要的要点。一般来说,结构对多动症患者有好处。”

Johny Deluxe

做一个混合思考者

虽然根据我的经验有两种类型的思维,但有些人在两种笔记环境中工作得同样好,并且喜欢在它们之间切换。


例如,大纲可能是“与自己进行头脑风暴”的好方法,将想法分解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并在此过程中组织想法。然后用长篇写作工具跟进,将这些想法写成可发布的内容,供更广泛的受众使用。

注意 Kate Wilson Foy 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取决于做笔记的人、做笔记的来源、做笔记的最终产品的意图。归根结底,无论是大纲还是长格式/自由格式都不比另一个好。这取决于。我应该补充一点,它还取决于所使用工具的功效和设计。我喜欢使用并向我的学生推荐他们的论文大纲。使用 Roam 和 Tana,您可以搜索并拖放到大纲模板/标题下。然后我转到 Google Docs/WordPress 以完成发布或提交。”


一些经验丰富的作家已经了解到,这两种工具(或方法)都可以在他们的研究和写作的工作流程中发挥作用。


Outliners 非常适合收集、分组和总结想法,而长篇写作工具可以有效地将这些想法塑造成其他人甚至我们未来的自己可以消化的东西。我还发现 Lasse Pedersen 对我说的话非常有趣,他希望 Tools for Thought(社区) 能够支持这两种写作模式,让我们能够在它们之间切换。

两周的挑战

我在过去两年中对这两种笔记形式的研究和个人实验使我确信上述方法同样有效。不过,这一切都取决于做笔记的人的思维方式或个人喜好。

使用哪一种并不重要,但我相信并建议每个人都同时去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为什么?

首先,你不能凭封面来判断一本书。换句话说,如果您几周没有尝试使用大纲工具来试一试,就不能说您不喜欢大纲工具。同样,如果您没有尝试过,也不能说您不是长篇作家。

我建议使用每种工具至少试验两周。两周在时间使用上是一笔昂贵的“成本”,但根据我的经验,这足以真正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这个实验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深入了解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虽然你最终可能不喜欢大纲,但我们会更加尊重那些喜欢大纲的人,因为我们会看到大纲的优势。

同样,那些不喜欢长篇写作的人最终确实需要打印或发布一些东西,因此使用像 Obsidian 这样的长篇写作工具的实用知识,最终也一定会有所回报。

最后,在本文中,我重点介绍了我认为在主流应用程序中看到的两种主要的笔记记录方法。但同时存在的还有其它方法,有些逐渐显示出未来新兴流派的迹象;例如,Napkin 或 Ginko ,又比如 xmind 等 思维导图可视化工具。

One Reply to “”

  1. 感谢您的分享,意外走入到这篇博文中,阅读完之后,有些愚见也想与您分享。在我个人的思维过程中,大纲笔记,白板笔记,长篇写作这3种方式都会用到,早期从碎片化信息整理出清晰结构之前,我会用白板。而中期开始搭建清晰的知识结构过程,则会用大纲笔记。而之后如果要对外输出,则会使用长篇写作。

    因为我自己是开发者,也开发了一款偏笔记向的思维工具,来承载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交互模型(白板,大纲,长文等),因为各自的结构不同,相对应的优缺点差异很大,对于思考过程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正如您在文本提到的两种记录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我更倾向于综合使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将其融入到个人的创作过程中。并且在不断的寻求能够支持不同的写作模式,之间自由切换的可能性,不断优化切换过程中的「摩擦力」。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