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类脑式」还是「无脑式」工具?一款「类脑式」知识管理和笔记工具 #猜猜是谁

先说说「无脑式」知识管理

AI 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关于笔记和知识管理,已经有了一种不同与早几年的「新流派」。

我们姑且称这个「新流派」为「无脑式」知识管理。简单来说,就是 AI 可以帮我们检索并总结任何信息,包括我们已经记录的笔记,也包括未被用户发现的一些信息。所以,我们个人的脑力(尤其是用于管理信息的那部分)实际上已经不太重要了。 换言之, 有什么问题就问AI,有什么要分类或收集的任务也交给AI去做就行了。

我个人不太认可「无脑式」管理,一方面我确信 AI 将来会有远超凡人的智力,另一方面,我也觉得相当时间里 AI 不具有人特有的某些能力。主要的原因是: AI 活在机器里,我们活在世界上。 当然有一天,如果 AI 能亲自在世界上实践积累经验,它应该也能成为「人」。 即使如此,AI 也未必能成为我个人的「利益代表」。 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自己的脑子还是有用的。

但说实话,我们的脑子和机器比, 还是有很大缺陷的,例如:很多人也许只能短时记住 7个左右的东西(复杂点的电话号码,一般也很难很快记住)。又比如:我们或许可以记住很久以前的某些事情的细节,不过记忆也很容易被一些事情打乱和混淆,甚至有时会陷入显而易见的偏见或逻辑谬误之中。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待办清单或者知识管理之类的效率工具。 我们需要一个大脑的「助理外挂」帮助我们原本不太强的大脑,而不是给自己的大脑找一个全日照料的「保姆护工」。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看到一款 不以 AI 为噱头的笔记管理工具时,还是会有种「清新」的感觉。尤其是这款笔记工具,老老实实在讲述 帮助大脑 进行「知识管理」的故事,通过「卡片」,「双链」,「网状图」…… 有种穿越回到了两年前的感觉,又仿佛 AI 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款笔记工具自称为「类脑式」知识管理笔记与写作工具,我觉得其实是「补脑式」,至少工具尊重了人脑的地位,没有「僭越人脑」的意思。 工具的名称叫做 Lattics

Lattics 登场

Lattics 是一款典型的桌面「笔记工具」,目前有 Windows 和 macOS 版本。

Lattics 的界面也是清新风格。这款产品来自 以前的 Zine 团队,如果熟悉 Zine 这款 App,应该对 Lattics 的颜值会有信心。

Lattics 支持 所见即所得的Markdown 编辑。 而且可以插入多种组件。 其中 LaTeX 和 公式编辑非常友好。 至于插入表格功能,远不能和 Notion 的 Database 相比较,仅仅是普通的表格而已。

但 Lattics 的特色并不在于编辑排版本身,编辑器只是做到了「该做的」,而且界面还不错。Lattics 的特色在于信息结构和组织方式。

非典型文件夹结构

粗一看,Lattics 采用了类似「文件夹」的笔记存放结构。

  • 我们可以创建若干个「项目」,这相当于其他软件里面的 Worksapce,Folder 或者 Notebook 的概念。
  • 每个「项目」下面有若干个「文档」,这相当于 Note,File,Page,这个我们都很熟悉
  • 然而, 除了传统的「文件夹」结构,Lattics 还有一个 「文档」以外的 记录形式,被称之为「卡片」。「卡片」是一种信息片段。 每个项目都可以有自己的「卡片库」,而且可以「跨项目」共用,后面会提到。
  • 「卡片」和「文档」还可以被贴上「标签」,进行分类管理和筛选。

这种结构设计,让我觉得,Lattics 不是把笔记作为记录的原子单位,而是以「卡片」作为最小单位,至于「文档」,除了自由书写以外,也可以利用「卡片」的组合产生。

信息引用

既然说到「卡片」的引用和组合,Lattics 提供了类似其它「双链笔记」的信息引用功能。

在 Lattics 里面, 采用 @ 作为 开始引用的标记(Obsidian 类的笔记工具则是 [[ 开始引用链接)。@ 后面我们可以检索一个「文档」或者一个「卡片」进行链接。

除了常规的链接引用,Lattics 还有一个「脚注引用」,功能和「链接引用」类似,只是会生成编号脚注类型的样式。

无论哪种引用方式, Lattics 都支持 「跨项目」引用。 也就是一个库里信息可以被其它项目库的文章引用到。

我们只要点击引用链接或脚注,就能看到 「卡片缩略形式」的引用内容。 在缩略界面里面我们还能直接编辑内容。

有些小细节,值得注意,嵌入到其它文章的引用的标题可以被修改, 不需要和被引用原文一样, 在某些场合,例如:将卡片作为一个简短词条的解释时,这个特性会很有帮助。 想想一下,Wiki 里面那种词条悬浮解释的感觉。

引用关系图

一旦涉及了「文档」和「卡片」的交叉引用,我们就会发现引用关系会变得很难看清,我们除了可以从 文档自身的「元属性」中获取正反链接的信息,还可以借助 Lattics 的「关系图」功能进行更直观的梳理。

「关系图」中的节点可以缩略为一个标题,也可以展现出部分内容。

我个人觉得,对于「非专业选手」而言,这个关系图还是会比较难驾驭,引用关系一旦变多,画面就会变得很复杂,除非有很好的排版意识。

最后

Lattics 其实还有一些有趣贴心的小功能,例如,写作目标设定,分屏浏览文章,自动备份等等。 同时也有一些莫名的设计,例如:卡片颜色不知道如何设定,似乎是随机分配的。 又例如:悬浮展示的引用卡片或文章无法一键切换到分屏模式。 但总的来说, Lattics 是一个个完成度很高的产品,而且没有鼓吹 AI, 只是老老实实将当年「双链笔记」的精髓逐渐呈现出来。

软件有免费和付费版本, 免费版有一定限制,例如:导出格式的种类。 一般来说,我觉得并非深度使用的话,免费版已经绰绰有余。

还有就是:Lattics 最大对手其实是 Obsidian,虽然在颜值和一些小细节上也许比 Obsidian 更好一些,还需要打磨更多贴心的地方。 真心希望 Lattics 能走出更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不要跟风 「无脑式」的AI,索性将「类脑式」知识管理贯穿到底。

Lattics 官网

https://lattics.zineapi.com/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