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流派个人账户密码管理实践, 拥抱工具,依赖脑力,还是彻底躺平?

现在是2024年,如果我们当中有些资深的互联网人,或者说长期的数字游民,那么他们身上的各类数字账号可能已经有几百甚至几千个了。 即使一个普通人,目前也应该在各类常用App网站的账号的「重重包围」当中了。

好在对于一般人来说,在目前 2024 年的技术水平上,各类 App 已经极大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例如:通过FaceID验证,通过指纹密码,手机验证码, 很多人已经无须刻意记住自己的账号密码了,甚至可能大家已经彻底忘记密码了。

考虑到有些密码非常重要敏感,有的密码则无所谓;有些App或网站直接一步登录,有些则不支持便利登录;有的人账号特别多,有的人也就寥寥几个。因此,我们还是会有些不太一样的方法流派,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来管理账户密码。

这里火箭君从自己的实践以及各位网友的实践中总结如下:

脑力流,我只相信自己

「脑力流」不是说自己通过脑子死记硬背每一个账号密码,这不现实。而是说,通过记住一套规则,然后套用到各个网站或App上。

比方说: 下面是 引用 近期 X 网友 @kinokoameme 的实践方法

@kinokoameme的方法,摘要归纳如下:

(1) 以特殊符号开头,比如 #

(2)# 号之后跟着三个字符,分别是数字、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可以跟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名字之类的产生关联,也可以随便确定一个。比如拿蔡徐坤为例,C是字母表第三个字母,于是可以设置为3xK。

(3) 之后再加上具体服务的最一般的名称,则蔡徐坤的常见服务的密码如下。

推特:#3xKtwitter 微信:#3xKwechat 支付宝:#3xKalipay

火箭君相信, 只是记住一套规则的话,一般人的脑力就可以胜任。 尤其是这套规则反复被运用,其实也在不断加深自己的记忆,应该不会被忘掉。

但是问题也来了,这套规则本身一旦被破解,从一两个泄露账号中很容易推测出其它账号,导致「一损俱损」的局面。 我觉得,除非这个规则设计的非常巧妙和复杂,否则在目前大数据和AI的加持下很容易被揣测出其它关联账号的密码。

优点:容易记忆,账号再多负担也不大。

缺点:有潜在「被全灭」的安全隐患。

工具流,弥补效率和安全的不足

关于密码管理工具,效率工具老玩家应该如数家珍了, 除了大名鼎鼎的 1Password (上图)以外还有:

  • Bitwarden
  • mSecure
  • LastPass
  • Keepass
  • RoboForm

有些工具早期是「密码仓库」,有些则是「自动填充」,目前趋势来看,两者融合几乎是一定的。而且,除了帮用户记忆密码,现在的工具主打一个「全托管」,包括密码生成,到密码记忆和填充,都由工具完成,用户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密码是什么。

在系统级别上,苹果的 KeyChain,谷歌和微软浏览器的密码管理器, 实际上也都成为了用户默认的密码工具。尤其是苹果谷歌,除了有浏览器和系统,也有各自的硬件产品,可以将密码管理深度集成到设备上,苹果的 FaceID 解锁各类App 就是一个例子。

「工具流」很可能是目前最主流的方案,我们已经熟悉了各种工具带来的好处,火箭君也介绍过好几款。时至2024年的今天,各类工具非常丰富和成熟。

虽然有些工具要付钱(甚至还要不少钱,下图是 1Password 当前定价),但是架不住方便以及一部分历史密码积累的原因(迁移困难,被绑架), 工具还是牢牢地抓住了许多密码管理用户。 尤其是上千个账号,甚至有多开账号的用户,密码和身份管理只能依靠工具来实现。

火箭君个人长期使用 1Password, 里面已经累积了无数密码。不过是之前「非订阅」版本。 现在的 1Password 都是 云存储+订阅制。

优点:「工具流」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越来越先进。

缺点:可能有经济成本,可能难以迁移。工具本身的优劣和安全性决定了个人的信息安全水平。(比如:一款 名为RememBear的工具,就没了)

躺平流,没有密码的未来

结合前面「工具流」时说到的,各顶级大厂自己也有密码管理工具。甚至推出了一个账号 走遍全部 App。 知名的有 AppleID,Google 账户, Github 账户(微软),Facebook ID ……

这些大厂都在各自领域里面发力,比方说 iOS App 绝大多数都支持了AppleID 登录,有些跨平台的应用也提供了 AppleID 登录。谷歌则借助 Chrome 几乎统一了 Web App 的登录。 微软的集成登录在企业级别以及开发领域中被大量运用。

各大厂商都在鼓吹,只要一个自己家的账户,将来不再有其它密码账户的概念。 而且这个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至少今天大家只要有一个谷歌,一个微软,一个Apple ID 就能应对多数的场景了。

「躺平流」的优点不言而喻,缺点是,我们将来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几个大厂,不仅是隐私,而且是通往一切地方的钥匙。

小结

我觉得,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密码策略,如果只是轻度享用互联网服务的便利,那么躺平也未尝不可。 如果真的有重要资金相关的密码,那最好锁在物理保险箱里面,而不是存储在云上。至于企业级别的密码应用,那又是另一个世界,硬件的认证器,U盾,令牌……

我个人倾向于:划分一下自己的使用层次:

  • 轻量的账号使用就用大厂的「一键登录」。
  • 重要信息,比如 AppleID 自身,需要 【脑力流】+ MFA(多因素认证)。
  • 而且,即使将密码交给 1Password 这类工具,也要留个心眼,不要将密码全文放入,可以考虑隐藏几位。

这也算是「脑力流」和「工具流」的结合吧。 那么,大家都是如何管理自己密码的?

留下评论